今日快讯:孙中山曾预言:中国若定都此地,有可能称霸亚洲,这是怎么回事?
2023-05-14 11:15:42    中华网热点新闻

原标题:孙中山曾预言:中国若定都此地,有可能称霸亚洲,这是怎么回事?


(资料图片)

首都,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对外交往中心,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关乎国运的大事。因此,首都的选址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慎重和谨慎的。

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历经几百个王朝,数千个政权,首都几经更迭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曾经先后有200多个城市被选择作为都城。"六朝古都"南京、"千年古都"西安,以及现在中国的首都北京。这些城市因都城而兴,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变更而屹立至今,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文化财富。

然而,少有人知的是,"国父"孙中山先生曾预言:"中国若定都此地,便有可能称霸亚洲"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究竟是哪一座城市有如此声誉能得到中山先生如此高的青睐呢?

这座城市就是伊犁,一座也许对许多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城市。

1912年,还在为中国前途命运而殚精竭虑的孙中山,就已经在考虑建都的事宜,他提出"谋本部则武昌,谋藩服则西安,谋大洲则伊犁"的构想,旗帜鲜明的指出:中国若只期望做定鼎中原的大邦,那么定都武昌是合适的;而若是寄期望于震慑诸夷远服外藩,那么就要选择西安来作为国家的首都;最后我中华民族若想要称霸亚洲,震慑寰宇,那么伊犁是最理想的选择。

孙中山的构想与民国历史学家钱穆的主张不谋而合,钱穆在他所作《中国历史精神》一书中也曾提到"我们革命的中心应在武汉,此乃内陆中心,一呼百应,建国时首都应该在西安,这是全国的中心,将来要做一个亚洲的中国,则应定都在伊犁。"

天山重镇,左宗棠愤起直谏卫中华

伊犁,位于我国西北边陲,地处中亚、东亚、北亚的地理交汇点,地理位置极其重要。历史上,伊犁一直是西北的战略重镇。清朝时,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事务,然而到了清朝末期,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一次又一次对列强割地赔款,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,《南京条约》、《北京条约》、《天津条约》,中国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。

一味的退让换不来怜悯,只会引来更加贪婪的财狼。1865年(同治四年),阿古柏入侵新疆,建立"哲德沙尔汗国",长期盘踞新疆大部,割断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。1871年(同治十年),沙俄侵占新疆伊犁,企图凭借伊犁特殊的战略位置,割裂天山南北,从此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。

此时的清政府还在为英法火烧圆明园而焦头烂额,哪管得上边远的新疆伊犁。

在清廷内部,意见也不统一。李鸿章、鲍源深等人力主海防,主张暂时放弃塞防,他们提出"停撤之饷,即匀作海防之饷"的主张;然而,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深知沙俄乃是心腹大患,一味退让只会国将不国,从此永无宁日。在廷议上,他慷慨直言:"关外一撤,藩篱难保","闭关自守,势不可能",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赞同。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全权处理新疆事务。得谕旨的左宗棠喜出望外,誓要收回新疆伊犁故土。

1875年,花甲之年的左宗棠抱着"不破敌虏誓不还"的信念,他给自己在大军中准备好一口棺材,抬着棺材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中。然而,新疆局势此时已经错综复杂,俄国人,阿古柏,英法等列强的介入,都给收复新疆伊犁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。左宗棠一方面同各方势力周旋,另一方面积极整军备战。经过深思熟虑,他决定采取"先北路后南路"的军事策略,最终在天山南北对伊犁形成夹击之势,以最小的代价迫使沙俄退出伊犁。

事实证明,左宗棠采取的方略是非常英明的,经过军事和外交双方面交锋,伊犁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。此后一直到今天,西北局势都没有太大的变动。左宗棠收回伊犁,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,为新疆局势及西北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孙中山的亚洲雄心------伊犁的首都使命

打开一张亚洲地图,中国新疆就像一把锯齿嵌入中亚、北亚、东亚与南亚之间。伊犁就是这把锯齿最为锋利的利刃。向东沟通河西走廊可连接我国内陆和东亚地区,向西同时可扼中亚和南亚,向北顺着额尔齐斯河可到北亚,再向西可联通阿拉伯世界。自古以来,伊犁都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
从政治角度看,伊犁作为首都是最好的选择,实现孙中山"称霸亚洲"的宏愿,远服外藩,万国来朝。

从经济角度看,伊犁处于亚洲"十字路口",便利的交通为大规模的经贸交流提供了充足的条件,东亚、南亚、西亚、北亚、中亚任何一个地方的贸易往来都要通过伊犁,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经济中心。

从文化交往角度看,首都设在伊犁,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汇融合,正符合中华文化"博大精深,有容乃大"的理念。阿拉伯文化、斯拉夫文化、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相互交织,丰富了中华文化,加快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。

从气候条件看,伊犁位于伊犁河谷地,被誉为"塞上江南"。这里水草丰美,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发达,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繁衍。

用孙中山的话说:定都伊犁,就是中国主动选择了拥抱亚洲。

现实难以跨越的鸿沟------伊犁的尴尬境地

同西安、南京、武昌、北京相比,伊犁历史较为短浅,没有政治生长的土壤,又长期远离中国传统政治中心,且多民族、多政治势力,局势错综复杂,不适合作为首都的政治稳定条件。

正是因为地处十字路口,战略位置突出,极易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攻击,一旦发生战事,中间无险可守,没有战争缓冲区,危险系数极高,作为首都,靠近战争前沿,牵一发动全身,国内和各方面局势不好控制。

多民族文化交织,宗教政治势力错综复杂,矛盾难以调和,汉文化难以在此长期立足,文化冲突和争端难以形成统一的主流文化。

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和客观的现实问题,伊犁与首都,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。

伟大,不是与生俱来,更不是另辟蹊径。何谓伟大?

埃德慕斯说:"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。"推翻封建王朝,建立中华民国;定都伊犁,称霸亚洲。只有拥有远大志向,对这片厚重的土地爱的深沉的人才会有如此宏大的理想。

系国家前途命运于一身,立志实现千年大国梦。伟大领袖孙中山注视着脚下这片他深爱着的故土,思绪已经飘向了遥远的未来。

标签: